川西北断块东部区域活动构造体系及其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

被引:14
作者
蒋良文
王士天
王运生
李渝生
机构
[1]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地勘分院
[2]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
[3]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 成都
[4] 成都
关键词
活动构造体系; 活动断裂; 地震活动; 川西北断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5 [地震活动性、地震区域划分];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由其南东侧边界活动断裂即龙门山北东向活动断裂带,北侧边界活动断裂即西秦岭近东西向构造带的南缘活动断裂带,断块内部近南北向岷山隆起断裂带的岷江与虎牙断裂等活动断裂带组合,构成了本区由西向东逐渐收敛的平卧“A”字形活动构造体系。在该活动构造体系的控制和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川西北断块沿两侧边界活动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武都、文县-平武、青川“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沿东经104°线附近形成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统一强震活动带。而在该带的东、西两侧地区,地震活动则明显减弱。强震沿该带有规律地南、北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340 / 3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四川及邻区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J].
吕戈培,廖华,彭长虹,苏琴,罗海元 .
四川地震, 1996, (04) :109-116
[2]   龙门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J].
江道崇 .
四川地震, 1995, (04) :10-18
[3]   川西地区的区域形变与中长期地震趋势 [J].
李建中 .
四川地震, 1995, (04) :55-59
[4]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一)[J]. 陈社发,邓起东,赵小麟,罗志立,刘树根.地震地质. 1994(04)
[5]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J].
邓起东,陈社发,赵小麟 .
地震地质, 1994, (04) :389-403
[6]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与地震活动 [J].
吴刚 .
地震研究, 1992, (03) :291-297
[7]   地学领域中的分维研究水系、地震及其它 [J].
洪时中 ;
洪时明 .
大自然探索, 1988, (02) :33-40
[8]  
龙门山中段地质[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林茂炳等著, 1996
[9]  
一九三三年叠溪地震[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四川省地震局 著, 1983
[10]  
一九七六年松潘地震[M]. 地震出版社 , 四川省地震局编,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