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聚量性”侮辱诽谤行为的刑法评价

被引:46
作者
于冲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关键词
聚量性犯罪; 聚众效应; 侮辱诽谤; 情节严重; 实质判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网络“聚量性”侮辱诽谤行为的提出,旨在从刑法教义学层面形塑、解构网络暴力,将作为网络暴力主要体现形式的网络侮辱诽谤行为进行类型化的规范探究。同传统侮辱诽谤犯罪相比,网络侮辱诽谤犯罪体现出“聚量性”特征,这种聚量性体现为网络侮辱诽谤的聚众效应、溢出效应和网暴效应。其中,溢出效应和网暴效应都是源于聚众效应的异化形态。聚众效应体现网络侮辱诽谤犯罪向聚众犯罪的异化,对于确定积极参加者等不同主体的责任类型具有指导意义;溢出效应体现为网络侮辱诽谤犯罪对社会秩序等关联法益的侵害,对此应明确侮辱罪、诽谤罪同寻衅滋事罪的适用界限;网暴效应强调侮辱诽谤行为内容扩散及其危害结果扩散,以此为依据确定行为人承担责任的范围与边界。网络“聚量性”侮辱诽谤罪的刑法评价,应在全新审视其异化特征的基础上,对于情节严重标准、公诉程序的启动等问题进行差异化的教义学解读与规范化回应。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公共服务连续性理论及我国的实践 [J].
叶必丰 .
政法论坛, 2022, 40 (05) :66-76
[2]   网络侮辱案例之办案探析 [J].
刘哲 ;
李静 ;
周峻毅 .
中国检察官, 2022, (10) :8-10
[3]   网络诽谤犯罪“情节严重”的综合判断 [J].
金鸿浩 ;
杨迎泽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22, 30 (03) :111-126
[4]   论具体危险犯的“结果化”认定 [J].
于冲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2, 28 (02) :173-185
[5]   刑法预防性立法:罪型图谱和法治危机消解 [J].
姜敏 .
政法论坛, 2021, 39 (06) :176-188
[6]   洗钱罪删除“明知”要件后的理解与适用 [J].
刘艳红 .
当代法学, 2021, 35 (04) :3-14
[7]   信息畸变与权力博弈:重大疫情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 [J].
范敏 ;
周建新 .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0, 73 (04) :64-72
[8]   论网络侮辱行为的刑法规制 [J].
郭玮 .
河南社会科学, 2019, 27 (10) :84-92
[9]   “积习难返”:日常性违规的生成机理及其后果 [J].
李娜 .
思想战线, 2018, (03) :135-142
[10]   “网络语言暴力”入刑正当性及教义学分析 [J].
蔡荣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8, 20 (02) :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