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灰霾天气分析

被引:38
作者
吴兑 [1 ,2 ]
廖碧婷 [1 ]
吴晟 [3 ]
陈慧忠 [1 ]
李菲 [1 ]
李海燕 [1 ]
艾卉 [4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2]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3] 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学部
[4] 广东省气候中心
关键词
广州亚运会; 灰霾天气; 减排措施; 细粒子污染; 光化学烟雾;
D O I
10.13671/j.hjkxxb.2012.03.011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使用广州地区气象资料,重点研究了 2010 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灰霾天气特征. 结果发现,2010 年 11 月广州出现灰霾天气 5 d,较近年平均水平明显偏少,但 2008—2010 年的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表明,2010 年的扩散条件较 2008 和 2009 年均较差,说明 2010 年广州亚运会前期的各项减排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对照,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广州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并导致灰霾天数增加,每年 10 月至次年 4 月的旱季灰霾天数较多,改革开放以来,每年 11 月份的灰霾天气大幅增加,并于 1994 和1999 年分别出现了最多的17 d. 2000 年以后,11 月份灰霾天气最多为 12 d,出现在 2005 年; 最少为 3 d,分别出现在 2002 和 2003 年. 广州市空气质量逐年恶化的趋势不容乐观,珠江三角洲复合型新型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态势非常严峻; 且区域性特征明显,治理难度加大; 广州周边的佛山、清远、东莞、江门的灰霾天气都比广州多,对广州治理灰霾天气形成了压力. 因而 2010 年 11 月灰霾天气的明显减少,更说明区域联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重点工业污染源调控、严控垃圾秸秆焚烧等减排措施效果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521 / 5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穗港晴沙两重天——2010年3月17—23日珠三角典型灰霾过程分析 [J].
吴兑 ;
吴晟 ;
李海燕 ;
陈欢欢 ;
邓涛 .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04) :695-703
[2]   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 [J].
吴兑 ;
吴晓京 ;
李菲 ;
谭浩波 ;
陈静 ;
曹治强 ;
孙弦 ;
陈欢欢 ;
李海燕 .
气象学报, 2010, 68 (05) :680-688
[3]   大城市区域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 [J].
吴兑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09) :1-7
[4]   霾与雾的识别和资料分析处理 [J].
吴兑 .
环境化学, 2008, (03) :327-330
[5]   珠江三角洲霾天气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研究 [J].
吴兑 ;
廖国莲 ;
邓雪娇 ;
毕雪岩 ;
谭浩波 ;
李菲 ;
蒋承霖 ;
夏冬 ;
范绍佳 .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01) :1-9
[6]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J].
吴兑 ;
邓雪娇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1) :1-6
[7]   珠江三角洲气溶胶云造成的严重灰霾天气 [J].
吴兑 ;
毕雪岩 ;
邓雪娇 ;
潘蔚娟 ;
黄健 .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06) :77-83
[8]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 [J].
吴兑 ;
毕雪岩 ;
邓雪娇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黄健 .
气象学报, 2006, (04) :510-517+538
[9]   再论都市霾与雾的区别 [J].
吴兑 .
气象, 2006, (04) :9-15
[10]   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 [J].
吴兑 .
气象, 2005, (04)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