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析

被引:10
作者
刘建峰 [1 ]
王桂玉 [2 ]
郑彪 [3 ]
机构
[1]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
[2]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3]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关键词
符号; 表征; 意义; 旅游目的地形象;
D O I
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09.04.005
中图分类号
F590.3 [旅游事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旅游乃是借助符号的表征功能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经由符号的表征功能而形成的为旅游社群所"共享的意义"。基于此,尝试一种全新的视角——表征,来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历史3个层面的概念,并具有以下特征:典型的符号学意义、群体共享性和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规范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符号表征功能的运作,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规范和组织旅游社群内的旅游活动。
引用
收藏
页码:479 / 48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论旅游文化与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 [J].
张秋惠 ;
杨絮飞 .
东疆学刊, 2007, (04) :40-43
[2]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比较研究——以阳朔旅游形象测量分析为例 [J].
杨永德 ;
白丽明 ;
苏振 .
旅游学刊, 2007, (04) :53-57
[3]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内容与工具研究 [J].
李宏 .
人文地理, 2007, (02) :48-52
[4]   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述评 [J].
毛端谦 ;
刘春燕 .
旅游学刊, 2006, (08) :40-44
[5]   关于南岳“和之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 [J].
刘冰清 ;
危小明 ;
陈国生 .
商场现代化, 2006, (08) :194-195
[6]   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过程中的“先入为主”与“既成事实”效应研究——以银川沙湖与榆林红碱淖为例 [J].
刘睿文 ;
肖星 ;
吴殿廷 ;
雷引周 .
人文地理, 2006, (01) :34-40
[7]   旅游形象认知的时间顺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的影响研究——以银川沙湖与榆林红碱淖为例 [J].
刘睿文 ;
吴殿廷 ;
肖星 ;
雷引周 .
经济地理, 2006, (01) :145-150
[8]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研究进展与评述 [J].
李飞 ;
黄耀丽 ;
郑坚强 ;
李凡 .
江苏商论, 2005, (11) :93-95
[9]   鄱阳湖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策划研究 [J].
黄细嘉 ;
龚志强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02) :177-180
[10]   试论西昌地区旅游形象的塑造与定位 [J].
郎玉屏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12) :34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