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水稻烂秧生态的研究

被引:5
作者
骆世明
吴灼年
机构
[1] 华南农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室
关键词
水稻烂秧; 差异; 病原菌; 低温; 生态因子; 死苗率; 秧苗;
D O I
10.16768/j.issn.1004-874x.1983.02.00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我国早春水稻的烂秧问题较突出,对烂秧研究也较活跃,进展较快。然而对各生态因子在烂秧中的作用特点以及相互关系还一直缺乏明确认识,对防治方法也有不同看法。为此,利用人工气候箱及其它可控条件开展了水稻烂秧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及其与防治方法关系的研究。材料与方法用“珍珠矮11号”和“桂朝2号”两个品种。典型的水稻土经风干粉碎后盛于直径15.5厘米的瓦钵或塑料盆。瓦钵盛土900克,塑料盆分别盛土700克、1400克和2100克。浸种催芽后在盆钵上按格逐粒点播约100粒种(相当每亩170斤)。秧龄达2—3叶时进行逐步降温和逐步升温的低温处理。3批试验的主要参数如表1。每批之中又分若干随机区组试验。自低温开始起逐日登记死苗率。同一试验中不同处理对死苗影响的差异用3个指标来量度。a是达到50%死苗的时间差异,b是最后死苗率差异,c是同一天死苗率的最大差异(图1)。对试验的数理统计用TRS-Ⅲ型计算机进行。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