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催收”问题研究

被引:7
作者
樊辅东
机构
[1]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 恶意透支; 催收; 催收方式; 催收效力;
D O I
10.16494/j.cnki.1002-3933.2012.03.021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根据目前的法律及司法解释,"经二次催收不还"是构成恶意透支的一个必要条件,发卡银行必须实施"催收"行为。由于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未对催收的含义、催收方式、催收效力认定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产生很多争议问题,给认定恶意透支带来困难。结合工作实践,通过对立法本意的阐释,对"催收"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催收"是发卡银行向持卡人主张信用卡债权的一种民事行为,"催收"属于犯罪构成的实体要件,"催收"的效力不以对方是否收到催收信息为必要条件。之后对各种催收方式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如何认定催收效力进行论证,最后对立法提出相应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86 / 19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兼评“两高”《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问题的解释》之有关内容 [J].
刘宪权 ;
庄绪龙 .
当代法学, 2011, 25 (01) :64-71
[2]   论我国消费者信用权的确立——基于对美国消费者信用权的考察 [J].
钱玉文 .
河北法学, 2010, 28 (07) :136-140
[3]   论刑事法庭审判中证据的判断与运用 [J].
王泽群 .
河北法学, 2010, 28 (07) :190-194
[4]   论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 [J].
柯葛壮 .
政治与法律, 1999, (01) :21-25
[5]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界定及其审判原则 [J].
王建平 .
法学, 1997, (03) :50-53
[6]  
实体上的刑民关系[N]. 张明楷.人民法院报. 2006 (B01)
[7]  
现行刑事法律司法解释及其理解与适用[M]. 人民出版社 ,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 2010
[8]  
刑事证明责任与推定[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龙宗智, 2009
[9]  
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M]. 法律出版社 , 龙宗智等, 2008
[10]  
刑事司法指南[M]. 法律出版社 , 张仲芳主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