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39
作者
郭德运 [1 ]
郭艳琴 [2 ]
李文厚 [1 ]
李克永 [3 ]
龙利平 [4 ]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2]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3] 延安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4]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钻井总公司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上三叠统延长组; 富县探区;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0.02.015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及X—衍射资料的详细分析,富县探区延长组成岩作用已经普遍进入晚成岩A期,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胶结充填和溶解作用。压实—压溶及胶结充填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其中碳酸盐、粘土矿物胶结物和石英、长石加大是造成砂岩物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碎屑颗粒周围形成的绿泥石衬边阻止了部分石英、长石次生加大及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使部分原生粒间孔隙得以保存。晚期成岩阶段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及表生成岩作用阶段的大气降水使得碎屑部分碎屑长石和早期的浊沸石胶结物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浊沸石胶结物主要发育在长3油层组,其原因是该层位长石碎屑含量高,并在成岩过程中蚀变形成浊沸石。高岭石在上部长2、长3油层组含量高,可能是印支期大气淡水淋滤对长石溶蚀并发生了高岭石化。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划分出小孔细喉、小孔微细喉、小孔微喉、微细孔微细喉和微细孔微喉型五类孔喉结构,其中最后一种为无效储层。
引用
收藏
页码:264 / 27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郭艳琴.西北大学.2006, 09
  • [2]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M].裘亦楠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 [3]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M].罗蛰潭;王允诚编著;.科学出版社.1986,
  • [4]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长6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苟迎春
    李建齐
    郑红军
    彭军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3) : 360 - 364
  • [5] 富县探区低孔低渗砂体的成因类型与层内非均质模式
    陈景山
    周彦
    彭军
    谭秀成
    王明献
    苟迎春
    [J]. 沉积学报, 2007, (01) : 53 - 58
  • [6] 陕北富县探区延长组长3储层特征及评价
    王艳
    洪宇
    王运所
    付国民
    王生全
    [J]. 西北地质, 2006, (04) : 97 - 104
  • [7] 富县探区延长组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
    张新建
    张剑君
    [J].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01) : 49 - 52
  • [8]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
    庞雯
    郭德运
    赵靖舟
    时宝宏
    [J]. 兰州大学学报, 2004, (05) : 96 - 99
  • [9] 富县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对储层的控制
    谢正温
    谢渊
    王剑
    王生朗
    李春玉
    [J]. 矿物岩石, 2004, (02) : 95 - 103
  • [10]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方向分析与三角洲沉积体系
    宋凯
    吕剑文
    杜金良
    王宏科
    [J]. 古地理学报, 2002, (03) : 59 -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