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表述与意义空间——《刑事诉讼法》第54条第1款的法教义学分析

被引:43
作者
易延友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非法证据排除; 法教义学; 立法表述; 意义空间; 毒树之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认真对待《刑事诉讼法》的方法就是努力把《刑事诉讼法》解释好,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它,或修改它。对《刑事诉讼法》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表述与意义空间进行分析与阐述,才能使规则更加明确和具体,从而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法教义学的方法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4条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条规定中的"等非法方法",应当是指侵犯了公民基本权利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冻、饿、晒、烤、疲劳审讯"等与刑讯逼供在形式上完全类似、性质上同出一辙的方法。同样地,对于物证、书证等实物证据的排除,传统的裁量排除思维模式并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本意;相反,对于实质性程序瑕疵,立法实际上采取了强制排除的立场。所谓"实质性程序瑕疵",就是指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权利的程序瑕疵,具体包括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权利、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住宅不受任意侵犯的权利等。除此以外,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4条的表述,间接渊源于违法行为的证据,也应当予以排除。换句话说,"毒树之果"原理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同样适用。同时,结合《刑事诉讼法》第57条的规定,第54条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并不适用于辩护方提供的证据。但是,纪委收集的证据却显然受第54条的约束。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55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论可补正的排除规则 [J].
牟绿叶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1, (09) :43-5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与适用[M]. 新华出版社 , 郎胜, 2012
[3]  
法学方法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 齐佩里乌斯, 2009
[4]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评注[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奥) 诺瓦克, 2008
[5]  
法学方法论[M]. 商务印书馆 , (德)卡尔·拉伦茨(KarlLarenz)著, 2003
[6]  
法学方法论[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杨仁寿著, 1999
[7]  
Silverthorne Lumber Co.v.United States .2 251 U.S.385 .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