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83 条
农作物传播视角下的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
被引:68
作者:
董广辉
[1
]
杨谊时
[1
]
韩建业
[2
]
王辉
[3
]
陈发虎
[1
]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3]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新石器-青铜时代;
欧亚大陆;
农作物传播;
食物全球化;
跨大陆文化交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11 [上古史(公元前40世纪以前)];
K86 [世界文物考古];
学科分类号:
0601 ;
摘要:
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是广受关注的科学问题,考古证据显示至少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早期,但具体的时间和路线并不清楚.文化交流过程伴随着农作物的传播与交换,相对于考古遗物,农作物遗存鉴定标准明确且可精确定年,是研究文化交流过程的理想材料.本文总结和对比了欧亚大陆史前遗址的植物大遗存鉴定和直接测年数据,以及人骨碳同位素分析结果,系统梳理了东亚起源的农作物粟黍西传,西亚起源的农作物小麦和大麦东传,及其相互汇聚的时空过程.结合其他考古材料,探讨史前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结果显示,约10500a BP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大麦在8000a BP之前传入欧洲和中亚西部,4500~4000a BP传入中亚东部和中国西北地区.粟黍在7700a BP之前驯化于中国北方,4500~4000a BP传入中亚东部,3500a BP后传入西亚和欧洲.约4400a BP在中亚东部的哈萨克斯坦地区出现黍和小麦、大麦同时利用的迹象,可能是东西方文化元素最早汇聚的地区.4500~3500a BP粟黍和麦类作物混合利用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中亚东部和中国西北地区,其后扩散至欧亚大陆的东西两侧.上述研究暗示跨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可能始于距今5千纪,在青铜时代得到强化,为汉代的丝绸之路的开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530 / 543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