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
不同造林模式人工林碳贮量的预估及比较分析——以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为例
被引:8
作者:
文娟
[1
]
金大刚
[1
,2
]
莫祝平
[3
]
陆道调
[1
]
秦武明
[1
]
机构:
[1] 广西大学林学院
[2]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民政府
[3]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
来源:
关键词:
造林模式;
碳贮量;
广西西北部;
D O I:
10.19692/j.cnki.gfs.2009.01.009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中的8种造林模式人工林的碳贮量进行了初步的预估及比较分析,在项目计入期内,各造林模式人工林的单位面积碳贮量顺序依次为马尾松林(65.41 t/hm2)>马尾松+红荷混交林(63.33 t/hm2)>杉木林(59.43 t/hm2)>马尾松+枫香混交林(59.18 t/hm2)>秃杉(57.59t/hm2)>酸枣林(45.83 t/hm2)>光皮桦林(45.26 t/hm2)>桉树林(42.70 t/hm2)。各造林模式人工林地上部分的单位面积碳贮量占其单位面积总碳贮量百分比的排序依次为马尾松林(83.33%)>马尾松+红荷混交林(82.55%)>马尾松+枫香混交林(82.48%)>桉树林(82.10%)>杉木林(82.03%)、秃杉林(82.03%)>光皮桦林(81.24%)>酸枣林(77.58%),地上部分碳贮量远远大于地下部分碳贮量。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38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