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

被引:46
作者
杨贵仁
黄汉升
方千华
机构
[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2]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体育学; 博士; 研究生; 教育; 中国;
D O I
10.16469/j.css.2005.06.002
中图分类号
G807.4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回顾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及学制与培养方式等方面深入剖析目前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已初具规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的设置各具特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选修课程呈现出多样性,课程学分体现差异性;学位论文研究过程逐渐程序化和规范化,采取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隐名评审和预答辩等方式对博士论文进行质量监控;导师制、外聘制、联合培养等是博士生培养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保证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J].
陈俊钦 ;
黄汉升 ;
朱昌义 ;
陈作松 ;
韩淑艳 .
中国体育科技, 2005, (01) :7-10
[2]   加强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管理的若干探讨 [J].
陈伟 ;
贺文响 .
教育与现代化, 2004, (03) :42-46
[3]   新形势下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J].
曹健 ;
芮国强 ;
曹光龙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6) :122-125
[4]   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问题研究 [J].
隗金水 ;
邹亮畴 ;
黄志玲 ;
许纯英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2) :92-94
[5]   预答辩制度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作用 [J].
周应恒 ;
耿献辉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03) :38-41
[6]   新世纪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J].
梁传杰 .
理工高教研究, 2003, (06) :69-70
[7]   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J].
杨文轩 .
体育文化导刊, 2003, (11) :73-73
[8]   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考 [J].
陈雷 ;
刘野 ;
邓春红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5) :126-128
[9]   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J].
谢安邦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3, (05) :68-72
[10]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沿革、特点和对策 [J].
宋筱平 ;
陆军 ;
陆叔云 .
中国高教研究, 2003, (09)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