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1~1985年期间对4个不同衰老类型的小麦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各类型的主要表现为:正常衰老的北京17号,旗叶、2叶的蛋白质含量、叶绿素总量及 a/b 比率保持稳定的时间长,非蛋白质氮含量低,蛋白质氮/非蛋白质氮比率高,衰老时从叶片转运出的氮也最多。这是一种合理的冠层结构的表现。青枯型早衰的京矮20,叶绿素和非蛋白氮的变化形式与北京17号相似,但蛋白质氮/非蛋白质氮的比率和叶片氮的转运都显著地少。农大139是顺序性叶早衰的典型,衰老发生得早。6303×无1的叶衰老虽不如农大139开始得早,但发展很快;叶绿素和非蛋白质氮的变化形式以及氮调动与农大139是相似的。农大139与北京17号在叶鞘中蛋白质氮的变化形式和蛋白质氮/非蛋白质氮的比率上是一致的。农大139的千粒重(36.7克)虽比北京17号(41.9克)低,但比6303×无1和京矮20(分别为28.9克和29.4克)显著地高。因此初步认为农大139和北京17号基本属于同一类型。总之,不同的衰老类型反映了基因型的差异。最后还对绿色面积持续时间和叶片中氮转运的关系,籽粒形成——灌浆如何与叶片成熟——衰老过程相偶联,衰老诱导期长短与早衰发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