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南部志留系碳酸盐灰泥丘成因与储集性

被引:22
作者
杨晓萍
张宝民
柳少波
机构
[1]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志留纪; 灰泥丘; 碳酸盐岩储集层; 储集层特征; 成岩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灰泥丘与生物礁具有相似的地震反射特征,但两者的形成环境及内部组成完全不同。缓坡环境和较弱的水动力环境是灰泥丘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灰泥丘主要由微生物所建造。川南志留系主要发育中—下志留统,自下而上划分为龙马溪组、石半栏组、韩家店组和秀山组,其中石牛栏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岩性较硬,上下地层相对为软岩层,构成“两软夹一硬”的地晏剖面结构。灰泥丘主要发育在石牛栏组,属于典型的开阔台地内缓坡泥丘。灰泥丘储层主要发育在丘翼和丘顶微相中,经历了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压实作用和溶解作用等,其中胶结作用使丘翼储集物性变差,而白云石化作用使丘顶物性变好。因此丘翼灰岩被胶结后储集性能普遍较差,平均孔隙度1%~2%,渗透率(3~5)×10-3μm2;丘顶白云石化后储集物性普遍较好,孔隙度4%~5%,渗透率(6~8)×10-3μm2,构成了川南地区相对有利的天然气储层。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2+5 +5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