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不同时期骨丢失的初步探讨

被引:19
作者
徐会清
吴宜勇
严颖元
李燕春
李红
艾桂萍
谭爱国
不详
机构
[1] 北京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骨质疏松.绝经后,骨密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11 [妇科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妇女绝经后早期与晚期的骨丢失特点及骨转换规律,评价生化指标对预测骨丢失的意义。方法对32例绝经1~3年(绝经早期组)妇女及33例绝经15~30年(绝经晚期组)妇女,在试验初始(0个月)、6、12个月分别测定骨密度、血总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尿钙/尿肌酐、尿吡啶啉。结果绝经早期组妇女6、12个月脊柱平均骨丢失率为1.3%、2.6%;股骨部位骨丢失不明显;腰椎骨丢失率>3%(快速丢失)的15例,<3%(慢速丢失)的17例。绝经晚期组6、12个月股骨颈,Ward's三角骨丢失率分别为1.3%、1.9%,5.3%、4.6%,腰椎骨丢失不明显。两组尿吡啶啉随时间呈上升趋势,血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相似。生化指标与腰椎骨丢失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绝经早期妇女骨丢失以腰椎部位敏感,快速与慢速骨丢失者约各占一半。绝经晚期妇女骨丢失以股骨颈、Ward's三角区显著,以慢速骨丢失者为主。两组妇女骨转换均增强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2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