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洞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对策——以塔河油田主体开发区奥陶系油气藏为例

被引:26
作者
陈志海 [1 ]
刘常红 [1 ]
杨坚 [2 ]
黄广涛 [1 ]
鲁新便 [2 ]
机构
[1] 不详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碳酸盐岩; 岩溶; 开发对策; 开发实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典型的古岩溶缝洞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初期采取滚动勘探开发模式、分批次动用储量、“点、线、面”复合直井井网控制储量、以地震属性的提取与分析为主的储层预测与识别技术、深度酸压和侧钻水平井等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使开发井建产成功率由不足60%提高到85%以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突破5×108t,油田年产量达到350×104t。随着开发进程的深入,对缝洞储集体的识别精度不够,缝洞性油藏储量的可信度低,开发中后期缺乏提高采收率和单井产能的对策等方面影响了开发效果的进一步提高。为此,下步的开发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1)以动用储量或可采储量作为开发方案编制或调整的依据;2)用直井加水平井的复合井网增加对储量的控制;3)重新划分开发单元;4)采用单井控制储量规模确定合理开发井数;5)以合理生产压差确定单井配产。
引用
收藏
页码:623 / 6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缝洞性碳酸盐岩油藏储渗模式及其开采特征 [J].
陈志海 ;
戴勇 ;
郎兆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3) :101-105
[2]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 [J].
陈志海 ;
戴勇 .
石油钻探技术, 2005, (01) :58-62
[3]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后的地质效果评价——以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例 [J].
陈志海 ;
张士诚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6) :686-691
[4]   储层内部流体分布规律研究与应用探讨 [J].
崔强 .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4, (02) :5-7
[5]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 [J].
王士敏 ;
鲁新便 .
石油物探, 2004, (02) :153-158+5
[6]   低渗透油藏流体分布控制因素分析——以东营凹陷大芦湖油田为例 [J].
毛振强 ;
刘文建 .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4, (01) :31-33
[7]   塔河碳酸盐岩溶洞油藏的地震响应及频率差异分析 [J].
王者顺 ;
王尚旭 ;
唐文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1) :93-96+101
[8]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垂向分带及油气藏流体分布规律 [J].
王俊明 ;
肖建玲 ;
周宗良 ;
梁宝琴 .
新疆地质, 2003, (02) :210-213
[9]   古洞穴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古洞穴为例 [J].
肖玉茹 ;
何峰煜 ;
孙义梅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1) :75-80+86
[10]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藏条件 [J].
林忠民 .
石油学报, 2002, (03) :2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