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面侵蚀泥沙来源立体分布研究

被引:5
作者
郑良勇 [1 ,2 ]
李占斌 [1 ,3 ]
李鹏 [3 ]
宋炜 [2 ]
刘普灵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3] 西安理工大学
关键词
REE-INAA法; 坡面侵蚀; 泥沙来源; 立体分布;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2.03.014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采用REE-INAA方法,采取沿坡面分层分段的新型试验布设方法,研究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泥沙来源立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坡面侵蚀形态演变过程可划分为面蚀、细沟发育和细沟稳定3个阶段。细沟侵蚀是坡面侵蚀产沙的主要原因,试验中的细沟侵蚀产沙量约为面蚀产沙量的9.9倍。可以利用侵蚀产沙贡献率来表征不同试验区域产沙量对总产沙量贡献作用的大小。处于坡面底部的Eu区和Yb区是面蚀量最大区域,其侵蚀产沙贡献率分别为3.1%和3.3%。处于坡面底部的Nd区和Ce区是细沟侵蚀量最大区域,其侵蚀产沙贡献率分别为42.8%和37.5%。坡面中下部是坡面侵蚀泥沙来源的主要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稀土元素示踪坡面冲刷侵蚀过程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J].
尚佰晓 ;
王瑄 ;
李占斌 ;
王莉 .
中国稀土学报, 2008, (04) :510-515
[2]   坡面侵蚀形态转变过程的REE示踪法研究 [J].
宋炜 ;
刘普灵 ;
杨明义 ;
薛亚洲 .
中国稀土学报, 2003, (06) :711-715
[3]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侵蚀产沙对坡耕地退耕响应的137Cs法[J]. 冯明义,D.E.Walling,张信宝,文安邦.科学通报. 2003(13)
[4]   稀土元素示踪法在坡面侵蚀产沙垂直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J].
丁文峰 ;
李占斌 ;
丁登山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 (02) :65-69
[5]   应用Cs研究小流域泥沙来源 [J].
杨明义 ;
田均良 ;
刘普灵 ;
不详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1999, (03) :49-53
[6]   坡面侵蚀垂直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过程初步研究 [J].
吴普特 ;
刘普灵 ;
武春龙 ;
周佩华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1997, (02) :41-46
[7]   利用REE示踪法研究小流域泥沙来源 [J].
石辉 ;
田均良 ;
刘普灵 ;
周佩华 .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996, (05) :474-480
[8]  
REE Contents in Topsoil on the Loess Plateau and Effects of REE Applying on Crops[J]. 刘普灵,田均良,李雅奇,琚彤军.Journal of Rare Earths. 1995(03)
[9]   REE TRACER METHOD FOR STUDIES ON SOIL EROSION [J].
TIAN Junliang ;
ZHOU Peihua and LIU Puling Northwestern Institute of S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Acadernia Sinlca and Ministry of WaterResources Yangling Shaanxi China .
International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 1994, (02) :39-46
[10]   小流域沟间与沟谷地径流泥沙来量的探讨 [J].
焦菊英 ;
刘元保 ;
唐克丽 .
水土保持学报, 1992, (02)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