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几次大震余震应变释放特征及“应力窗口”的机制讨论

被引:13
作者
张国民
孙士鋐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关键词
余震; 震区; 邢台; 应变释放曲线; 地震; 河北; 大震; 余震频度; 释放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引言 在1979年4月巴黎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上,苏联学者基里斯—博洛克和美国学者诺波夫等联合发表题为“余震的爆发,强震的长期前兆”的文章,文中提出考察主震后时间间隔e内的余震数,将余震足够多(即“余震爆发”)规定为地震活动性的一种异常图象(B图象),并用其对美国加利福尼亚、日本、新西兰等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进行后验,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作者们认为余震序列的某些特有性质包含有丰富的前兆信息,用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地球内部应力和介质强度不稳定度的表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长周期形变波及其所反应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 [J].
冯德益 ;
潘琴龙 ;
郑斯华 ;
薛峰 ;
闵祥仪 .
地震学报, 1984, (01) :41-57
[2]   华北强地震余震震群应力场“窗口”效应 [J].
姜秀娥 ;
单锦芬 ;
徐京华 ;
李晓玲 .
西北地震学报, 1982, (04) :41-46
[3]   邢台震群的应力场“窗口”效应 [J].
姜秀娥 ;
陈非比 ;
汤淮 .
地震, 1981, (02) :11-12
[4]   邢台余震频度增高及以后发生的华北强震 [J].
王泽皋 .
地震学报 , 1979, (02) :150-153
[5]  
地震孕育过程.[M].[苏]米雅奇金(В·И·Мячкин) 著;冯德益;顾瑾平 译.地震出版社.1983,
[6]  
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论文选.[M].丁国瑜;马宗晋 主编.地震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