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及震源参数的尺度关系附视频

被引:14
作者
郑斯华
铃木次郎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2] 东北大学理学部 中国 北京
[3] 日本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地震矩张量; 尺度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研究根据 WWSSN 的长周期远震体波记录,采用广义反演技术确定了1966至1980年期间发生在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11个主要浅源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同时得到了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深度.部分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明显地偏离双力偶模型,偏离的程度似乎与震源机制参数有关.所分析的地震具有较浅的震源深度,均分布在上部地壳范围内.由最佳双力偶模型所得到的震源机制解与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移动与欧亚板块相碰撞,以及西藏高原向东移动的假设相一致.尺度关系分析表明,板内地震的应力降系统地高于缝合线附近地震的应力降.地震过程持续时间随着地震的规模而增长,但对于相同规模的地震,缝合线附近地震的持续时间长于板内地震.以上结果反映了大陆内部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的特征,并暗示缝合线附近地震具有与板内地震不同的发震环境和震源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23 / 434+525 +52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形变特征 [J].
环文林 ;
时振梁 ;
鄢家全 ;
汪素云 ;
不详 .
地震学报 , 1979, (02) :109-120+214
[2]   根据地面形变的观测研究1966年邢台地震的震源过程 [J].
陈运泰 ;
林邦慧 ;
林中洋 ;
李志勇 .
地球物理学报, 1975, (03) :164-182
[3]   喜马拉雅弧形山系及其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分析 [J].
叶洪 ;
梁以山 ;
沈丽琪 ;
向宏发 .
地质科学 , 1975, (01) :32-4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