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控灌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郭以明 [1 ]
郭相平 [1 ]
樊峻江 [2 ]
张晓柳 [1 ]
机构
[1] 河海大学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江苏省农村水利科技发展中心
关键词
水稻; 蓄水控灌; 灌排水量;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D O I
10.13522/j.cnki.ggps.2010.03.025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蓄水控灌模式主要是基于水稻对旱、涝的双重适应性,通过降低灌溉控制下限,同时抬高稻田的雨后拦蓄深度和延长降雨在稻田的滞蓄时间来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灌溉模式。以杂交水稻"K优818"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进行了3年试验观测,研究了水稻蓄水控灌模式对降雨利用效率、灌排水量、灌排次数、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与常规淹水灌溉和控制灌溉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蓄水控灌模式可减少灌排次数和灌排水量,雨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而产量并未降低。但蓄水深度过大,水稻有小幅减产。上述结果表明水稻蓄水控灌是一种节水、高效、省工的灌溉模式,适于南方多雨地区使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3+73 +7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水稻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夏扬.南京农业大学.2008, 08
[2]   水稻蓄水-控灌技术初探 [J].
郭相平 ;
袁静 ;
郭枫 ;
陈治平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4) :70-73
[3]   淠史杭灌区水稻“浅湿灌溉”与“浅灌深蓄”技术的节水效应研究 [J].
武立权 ;
黄义德 ;
张四海 ;
高军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4) :537-541
[4]   分蘖期节水处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J].
周广生 ;
徐才国 ;
靳德明 ;
崔克辉 ;
曹凑贵 ;
蔡明历 ;
骆炳山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09) :1767-1773
[5]   抽穗期洪涝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J].
高德友 ;
赵新华 ;
段祥茂 ;
徐宗进 ;
王达诺 .
耕作与栽培, 2001, (05) :31-47
[6]   水稻“少灌多蓄”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J].
朱天赐 .
水利科技, 2001, (01)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