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苜蓿和土地休闲两种方式与裸地相比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脲酶活性增加了24.5%和25.0%,转化酶活性增加了18.4%和18.9%,磷酸酶活性增加了54.6%和50.4%,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8.52%和59.3%,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3.8%、13.0%和36.8%、33.7%,但苜蓿和休闲两种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方式间相比,土壤酶活性、土壤全碳、全氮及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相差显著,其高低顺序为:NPKOM(氮、磷、钾肥+有机肥)>NPKST(氮、磷、钾肥+秸秆)>NPK(氮、磷、钾肥)>CK(无肥)处理;施肥特别是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使土壤全碳、全氮、有效养分含量显著增加。这表明黑土经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及施肥后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质量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