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间杂交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被引:9
作者
李莹
卫保国
任建华
机构
[1] 山西省农科院品种资源所
关键词
大豆; 种间杂交; 性状; 遗传变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80年,我们用野生、半野生大豆与不同类型的栽培大豆杂交,共计10个组合.研究了杂种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遗传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F1;除百粒重外其它性状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2、F3、F4分离相当复杂,并出现许多超高亲单株和品系,其中最主要的产量性状为株高、主茎节数、每株荚数和粒数.这些性状变异幅度大,遗传力高,并与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有些组合百粒重与产量相关也比较明显.据我们研究,可以通过双亲百粒重预测其后代百粒重的大小,其公式为:(P1P2)1/2(几何平均数)≤F1(百粒重)<(1/2)(P1+P2)算术平均数.F1与F2,F2与F3百粒重之间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O.9450、0.763l.这样,在Fl就可以选择百粒重.在高产×高产的组合中,后代分离高产单株和品系的机率大,实际产量也高,因此,可以早代淘汰组合.随着世代的增加,一些主要的农艺性状有明显的进化趋势,茎变粗,半直立、直立类型增多,F2种皮分离出所有栽培大豆颜色(黄、黑、青、褐、双)及一系列的过渡色,还发现新的狸色,反映出大豆种皮色的进化历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大豆栽培种与野生种种间杂种后代遗传变异研究 [J].
王荣昌 .
中国油料, 1980, (02)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