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四川盆地“7·7”极端暴雨事件的多尺度观测分析
被引:17
作者:
陈永仁
[1
,2
]
师锐
[2
]
代涛
[3
]
李跃清
[1
]
何光碧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2] 四川省气象台
[3] 四川省古蔺县气象局
来源: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极端暴雨;
地面气旋性流场;
垂直风切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7~11日(简称"7·7")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极端暴雨及局地对流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持续性暴雨由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组成,前期对流明显,小时雨量大,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低,有冷云区,PPI速度图上有逆风区,45 dBZ以上的强回波厚;中后期稳定性降水明显,小时雨量小,但持续时间长,云顶亮温较高,无冷云区,且回波强度在20~40 dBZ左右,PPI速度图上存在"牛眼"结构,暴雨区低层东北风强。(2)对流性与稳定性降水的转换条件与CAPE变化和垂直风切变有关,降水增强(减弱)期,有(无)CAPE值,低层风速小(大)但中高层风速大(大),垂直风切变较强(弱)。(3)在低空南风较弱和东北风偏强的背景下,地面气旋性流场引起的辐合不仅为暴雨提供水汽,而且中尺度辐合线亦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抬升机制,尤其是在热力条件和低空水汽输送不利的层结稳定阶段,地面气旋流场显得更加重要。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6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