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生问题不断地发生?——教育社会学的视角

被引:9
作者
马和民 [1 ]
邓娜 [2 ]
王德胜 [3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2] 四川省西昌市第二中学
[3]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关键词
人生问题; 意义危机; 失范; 社会化;
D O I
10.16614/j.cnki.issn1001-733x.2017.01.007
中图分类号
G40-052 [教育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作为一个社会事实,人生问题需要得到教育社会学的关注和解读,对人生问题的研究,适宜采用"历史事实+逻辑分析"的方法。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人生问题在清末民初、文革时期和当代中国频频出现,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迷失方向的内心焦虑、缺少责任的自我中心、不受控制的欲望贪念、缺失禁忌的处世规则、缺乏理性的从众媚俗、丧失善念的情感冷漠六个方面。综合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和人的因素三个方面,从历史事实和当前经验实证分析出发,可以概括出人生问题的一般分析框架。本文认为,社会化模式是影响人生问题的重要因素,社会失范是导致人生问题频发的根源,社会控制的失范是外因,自我控制的丧失是内因。最后从社会系统层面和教育系统层面提出了破解人生问题的思路所在。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文化大革命”野蛮性和残酷性的文化根源[J]. 王毅.北京文学. 1998(09)
[2]   青年的伦理困惑向道德建设提出的任务 [J].
陈升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8, (03) :34-38
[3]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转型与自杀现象 [J].
齐卫平 .
民国春秋, 1998, (03) :49-51
[4]   作家四人谈:关于第三代人 无言者的悲哀 [J].
李锐 .
天涯, 1996, (05) :4-8
[5]   铲除毒瘤:校园“小霸王”现象透析 [J].
肖文 ;
吕从坤 .
青年探索, 1996, (04) :22-23
[7]  
困扰中国青年人的十个伦理问题[J]. 段跃.中国青年. 1995(05)
[8]  
躁动的百年[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陆有铨, 2012
[9]  
从台北到北京[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宫铃, 2010
[10]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张人杰,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