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震发生带地震构造的几点思考

被引:8
作者
李玶
黄广思
杨美娥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2] 中国地震局武汉地震研究所!武汉
[3]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强震发生带; “窗棂”结构; 活动断裂带; 台湾集集地震和鱼地震;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1.03.001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强震发生带是指全新世 (约 1.2万年 )以来发生过和将来还会发生M≥ 6级地震的地带。中国强震发生带的动力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NNE的顶撞作用 ,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则次之。板块、断块及锒嵌其间的缝合线、深大断裂带 ,组成了窗棂结构 ,受力时“窗棂”(缝合线、深大断裂 )发生错动 ,而“窗”(板块、断块 )的内部则相对稳定。第四纪以来 ,以我国西南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为例 ,在Q1、Q2 时期因断裂带作左旋扭动 ,在拉张区形成许多断陷盆地 ;到Q3由于地应力方向改变 ,运动加剧 ,使不同方向断裂互相贯通 ,活动延续至今 ,称之为活动断裂带。强震多发生在活动断裂带的特殊部位 ,震中区地面强烈变形 ,表现为毗邻地段猛烈升降、地堑地垒系和断头河等。由古地震研究得知Q4 以来强震常在原地多次重复 ,且震级相近。由台湾 1999年集集地震和云南195 5年鱼地震的加速度等值线和等烈度线图形对比 ,建筑物破坏程度和昔格达层变形对照 ,得出强震构造变形机理乃系“夹心饼干”似的三层结构所致 ,三层即是断层的二盘和其所夹持的断层破碎带 ,后者是地应力聚集和释放的场所 ,是地震波的良好通道
引用
收藏
页码:245 / 25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安宁河断裂带小相岭段古地震的新证据及最晚事件的年代 [J].
闻学泽 ;
杜平山 ;
龙德雄 .
地震地质, 2000, (01) :1-8
[2]   唐山地震的重力异常及其震后变化 [J].
张晶 ;
孙柏成 ;
张成强 .
地震, 1998, (03) :293-298
[3]   重力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J].
吴雪芳 .
地震, 1996, (01) :90-95
[4]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壳运动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J].
陈俊勇,张骥,薛璋,张江齐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1) :58-67
[5]   则木河断裂带北段地震地貌及古地震研究 [J].
任金卫 ;
李玶 .
地震地质, 1989, (01) :27-34+139
[6]   小江西支断裂的滑动速率与强震重复周期 [J].
陈睿 ;
李玶 .
地震地质, 1988, (02) :1-13
[7]   昔格达层构造变形形成因素分析 [J].
李玶 ;
刘行松 ;
杨美娥 ;
苑京立 .
中国地震, 1985, (03) :41-48
[8]   云南川西地区地震地质基本特征的探讨 [J].
李玶 ;
汪良谋 .
地质科学, 1975, (04) :308-326
[9]  
东亚北东向块断构造与现代地裂运动[M]. 地震出版社 , 高名修著, 1995
[10]  
台湾地质概论-台湾地质图说明书 .2 何春荪. .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