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的公共性

被引:4
作者
宋建武
徐艺心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
关键词
公共性; 公共信息; 个人信息; 社会交往; 互联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1 [信息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政治哲学和经济学从不同角度赋予了"公共性"丰富的内涵,由于信息传播是社会交往活动的基本形式和前提,公共性也正是信息的基本特性之一。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出现以及智能手机等个人移动信息终端的发展,为公众通过网络参与社会公共信息传播提供了条件,实质上是把信息价值的判断权还给了普通公众。但是,随着平台对公共信息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对其公正、客观的质疑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公众参与社会交往(包括参与公共信息传播)的过程又为网络大数据提供了大量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作为识别具体个人的符号是个人参与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也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性(公共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 / 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
[2]  
大数据时代.[M].迈耶-舍恩伯格.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  
第三次工业革命.[M].(美) 瑞弗金; 著.中信出版社.2012,
[4]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5]   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 [J].
张康之 ;
王喜明 .
行政论坛, 2003, (04) :8-11
[6]   公共物品公共性的变化及其有效提供 [J].
雷晓康 ;
贾明德 .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