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四类稻谷比较优势及近期产量趋势分析

被引:4
作者
盛承发
岳永德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2] 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
关键词
稻谷; 比较优势; 产量趋势; 种植区划; 安徽; 中国;
D O I
10.13610/j.cnki.1672-352x.2001.02.001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分析安徽及其他主产省市区 1 997-1 999年 4类稻谷的比较优势并预测近期产量增减趋势。在影响一地区稻谷总产的 5个因子中 ,种稻相对效益 X与当地稻谷近 2年和近 7年总产比 Y1 或 Y2 之间的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准 ,回归式分别为 Y1 =0 .780 0 +0 .1 0 65X ( r=0 .4 75,P <0 .0 5)和 Y2 =0 .51 2 4 +0 .3 4 0 1 X ( r=0 .53 4 ,P<0 .0 2 )。其他 4个因子即稻谷单产、总产、种稻每一劳动日净产值以及农民年人均所得 (收入 )与总产比 Y1或 Y2 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准。此二回归式意味着在一般情况下 ,一省市区种稻相对效益 X每增加 1 ,Y1 即近 2年稻谷总产比就可能上升 1 0 .65个百分点 ,Y2 即近 7年总产比就可能上升 3 4 .0 1个百分点。按 1 998-1 999年平均相对效益 ,我国早籼稻具比较优势的主产省份是海南、安徽、湖南、广西。中籼稻具优势的省份是云南、贵州、河南、陕西、安徽、四川、重庆。晚籼稻优势省份是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广西。粳稻优势省份则是宁夏、黑龙江、吉林、安徽、云南、河南、上海、辽宁、山西、河北、江苏。不同稻谷种类比较优势的顺序是粳稻、中籼稻、晚籼稻、早籼稻 ,反映高品级大米比较符合当前消费需求。安徽稻谷在全国范围内具整体优势 ,在华东当数第一。由于当前种稻相对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1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我国棉花主产省区比较优势分析 [J].
盛承发 ;
王红托 ;
苏建伟 ;
宣维健 .
地理科学, 2001, (02) :103-107
[2]   中国农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及比较优势 [J].
徐志刚 ;
钟甫宁 ;
傅龙波 .
农业技术经济, 2000, (04) :1-6
[3]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J].
周曙东 ;
徐志刚 ;
封进 .
农业经济问题, 2000, (01) :44-49
[4]   改革以来中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及评价(续) [J].
黄季 .
中国农村观察, 1999, (02) :31-39
[5]  
中国稻作学[M]. 农业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主编,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