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氮肥精确后移及其机制

被引:94
作者
张洪程 [1 ,2 ]
吴桂成 [3 ]
戴其根 [1 ,2 ]
霍中洋 [1 ,2 ]
许轲 [1 ,2 ]
高辉 [1 ,2 ]
魏海燕 [1 ,2 ]
吕修涛 [2 ]
万靓军 [2 ]
黄银忠 [2 ]
机构
[1]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
[2]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3] 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精确后移; 高产高效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早熟晚粳品种武运粳7号、武香粳14、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通过搁田后一次性追肥试验来精确确定高产高效的氮肥后移施用叶龄期;在此基础之上,对氮肥精确后移施用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高产高效机制。结果表明:(1)倒四、倒三叶是早熟晚粳稻最利于高产高效的追肥叶龄期。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倒四、倒三叶追肥群体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高,且结实率与千粒重均可稳定在正常水平;从群体生长发育来看,倒四、倒三叶追肥群体茎蘖消长平缓,高峰苗适中,成穗率高(80%左右),生育中、后期氮肥累积量大,适宜叶面积指数高,群体光合势强,干物质积累多,最终产量高,氮素当季利用率亦高。(2)较之常规施氮模式,氮肥精确后移模式产量显著高,氮素当季利用率、生理利用率、施氮增产力以及表观生产力均显著高,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则略低,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表现显著增产增效。其高产高效机制为,既能巩固穗数,又能有效控制无效(低效)分蘖,获取高成穗率,形成足量的群体有效穗数;既能攻取大穗,又能防止群体叶面积过度增长,于生育中期形成较高且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与配置良好的冠层结构,具有较高粒叶比,使抽穗期群体干物质数量足且质量优;既能提高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又能协调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以强源畅流促进群体库容的有效充实。
引用
收藏
页码:1837 / 185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Yield formation in rice in response to drainage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J].S. Ramasamy;H.F.M. ten Berge;S. Purushothaman.Field Crops Research.1997, 1
[2]   THE NATURE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BALANCE [J].
CASSMAN, KG ;
HARWOOD, RR .
FOOD POLICY, 1995, 20 (05) :439-454
[3]  
稻作基本技术.[M].(日) 桥川潮; 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凌启鸿等; 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作物栽培学各论.[M].杨文珏,屠乃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  
稻作新理论.[M].凌启鸿等著;.科学出版社.1994,
[7]  
实用水稻栽培.[M].[日]松岛省三 著;秦玉田;缪世才 译.农业出版社.1984,
[8]   大田遮荫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J].
张吉旺 ;
董树亭 ;
王空军 ;
胡昌浩 ;
刘鹏 .
作物学报, 2007, (02) :216-222
[9]   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主要品质性状及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 [J].
万靓军 ;
霍中洋 ;
龚振恺 ;
张洪程 ;
林忠成 ;
戴其根 ;
许轲 .
作物学报, 2006, (10) :1491-1497
[10]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吸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J].
王秀芹 ;
张洪程 ;
黄银忠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邵世志 ;
徐巡军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3, (04) :32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