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农本主义”

被引:4
作者
彭兆荣 [1 ,2 ]
张颖 [1 ]
机构
[1]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2] 厦门大学
关键词
农本; 农本主义; 原农本主义;
D O I
10.16600/j.cnki.41-1426/c.2020.04.015
中图分类号
G03 [文化的民族性];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耕传统,"重农""农正(政)""农贫",包括今日的"脱贫攻坚",皆"以农为本"之产物,即"原农本主义"。中国的后续发展,无论其他产业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皆由"原初"产业农业所衍生、延伸。追踪中国的宗族谱系,绝大多数"原宗"皆为农民,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以及中国社会的宗法传统可为佐证。其他的国家和历史亦不乏"重农主义""农本主义"主张,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到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再到当代日本的橘孝三郎、宇根丰等,其观点皆可与我国的农本主义进行"原真性"对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与恢复"原农本主义"的一些特点,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继承,亦可规避移动性背景下的各类新型灾难。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两套治理和应对体系,一方面,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另一方面,保持与"天时"的配合。这或许才是"传统的发明":传统,保持不变;发明,适应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 [J].
刘晓峰 .
文化遗产, 2017, (02) :1-7+157
[2]   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 [J].
彭兆荣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2) :125-138+207
[3]  
Unconscious Landscapes: Identifying with a Changing Vernacular in Kinnaur; Himachal Pradesh; India.[J]..Material Culture.2013, 2
[4]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Part I.[J].G. William Skinner.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64, 1
[5]  
中国农业思想史.[M].钟祥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6]  
四千年农夫.[M].富兰克林·H.金.东方出版社.2016,
[7]  
中国古文明探源.[M].郑重.东方出版中心.2016,
[8]  
景观概说.[M].彼得·J·霍华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9]  
近现代农业思想史.[M].(日) 祖田修;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0]  
乡村建设理论.[M].梁漱溟.商务印书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