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被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安置现状调查——以厦门“金包银”工程为例
被引:7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易虹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晓芳
[
2
]
机构
:
[1]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2]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来源
:
城市问题
|
2012年
/ 06期
关键词
:
被动城市化;
失地农民;
金包银工程;
D O I
:
10.13239/j.bjsshkxy.cswt.2012.06.015
中图分类号
:
F301 [土地经济学];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
以厦门市2005年以来为解决失地农民安置而实施的"金包银"工程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其发展现状,探讨被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研究发现,"工有其业"已成为被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真正难点,尚需更多综合有效的配套措施,以帮助失地农民积累起能够在城市生存与生活下去的资本,最终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由“被动城市化”到“主动城市化”——兼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演进
[J].
白永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白永秀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颂吉
.
江西社会科学,
2011,
31
(02)
:81
-86
[2]
主动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依托[J]. 孙建波,张志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3]
论被动型城市化中失地农民就业转移机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爱婷
.
商业时代,
2007,
(19)
:8+69
-8
[4]
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厦门“金包银”工程探析
[J].
牛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
牛君
.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7,
(02)
:1
-6
[5]
二元规制环境中城中村发展及其意义的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京祥
;
赵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赵伟
.
城市规划,
2007,
(01)
:63
-67
[6]
失地农民安置的有效途径探索——“金包银”模式
[J].
陈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外资局
陈敏
.
农业经济,
2006,
(09)
:46
-47
[7]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章光日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顾朝林
.
城市规划,
2006,
(05)
:48
-54
←
1
→
共 7 条
[1]
由“被动城市化”到“主动城市化”——兼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演进
[J].
白永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白永秀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颂吉
.
江西社会科学,
2011,
31
(02)
:81
-86
[2]
主动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依托[J]. 孙建波,张志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3]
论被动型城市化中失地农民就业转移机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爱婷
.
商业时代,
2007,
(19)
:8+69
-8
[4]
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厦门“金包银”工程探析
[J].
牛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
牛君
.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7,
(02)
:1
-6
[5]
二元规制环境中城中村发展及其意义的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京祥
;
赵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赵伟
.
城市规划,
2007,
(01)
:63
-67
[6]
失地农民安置的有效途径探索——“金包银”模式
[J].
陈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外资局
陈敏
.
农业经济,
2006,
(09)
:46
-47
[7]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章光日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顾朝林
.
城市规划,
2006,
(05)
:48
-5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