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陆源沉积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海平面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16
作者
邹建军
石学法
刘焱光
刘季花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主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末次冰期; 古气候; 日本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41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通过对日本海Ulleung盆地KCES-1岩心中的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粒度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沉积物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结合地层年代模型,恢复了研究区48ka以来的古环境记录。结果显示,日本海Ulleung盆地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沉积物中主微量元素(Al、K、Fe、Mg、Na、Ti、Th、Sc、Rb、Sr、Cr、Co、Hf、Zr)含量普遍低于平均页岩。稀土元素丰度(ΣREE)为80~213μg/g,与长江、黄河及中国黄土接近,高于日本上地壳。球粒陨石标准化显示,沉积物中轻稀土显著富集,有显著的Eu负异常(0.6~0.8),Ce异常不显著。元素比值(La/Th、Th/Sc)及La/Th-Hf物源性质判别分析显示,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母岩落入长英质源岩区。在11~18ka,主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与11~0ka及48~18ka有显著差异。海平面和全球气候变化是控制主微量元素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化学蚀变指数CIA(45~61)显示沉积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弱,18ka以前风化程度低于18ka以后风化程度,暗示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移。这与全球气候变化和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趋势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48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J].
邹建军 ;
石学法 ;
刘焱光 ;
刘季花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0, 32 (04) :98-109
[2]   48ka以来日本海Ulleung海盆南部的海洋沉积环境演化 [J].
刘焱光 ;
石学法 ;
SUK BongChool ;
李朝新 ;
王昆山 ;
李小艳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0, 32 (01) :94-106
[3]   40~30kaBP中国特殊暖湿气候与环境的发现与研究过程的回顾 [J].
施雅风 ;
赵井东 .
冰川冻土, 2009, 31 (01) :1-10
[4]  
Evolu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Evidence from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7, 05
[5]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 [J].
施雅风 ;
于革 .
第四纪研究, 2003, (01) :1-11
[6]  
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冰期碳酸盐旋回.[J].汪品先.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 01
[7]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J].
王靖泰 ;
汪品先 .
地理学报, 1980, (04) :299-312
[8]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as indicators of post-glaci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Yellow Sea [J].
Liu, Jian ;
Saito, Yoshiki ;
Kong, Xianghuai ;
Wang, Hong ;
Zhao, Ling .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9, 29 (07) :846-855
[9]   Foraminiferal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 during the last 34 kyr off northern Japan, northwestern Pacific [J].
Hoshiba, Mayumi ;
Ahagon, Naokazu ;
Ohkushi, Ken'ichi ;
Uchida, Masao ;
Motoyama, Isao ;
Nishimura, Akira .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2006, 61 (04) :196-208
[10]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of the ice age: land, oceans, glaciers (EPILOG) [J].
Mix, AC ;
Bard, E ;
Schneider, R .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01, 20 (04) :627-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