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促进石油运移的一种模式及其发生边界

被引:2
作者
陈瑞银 [1 ]
赵文智 [1 ]
邱中建 [2 ]
王红军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集团总公司
关键词
地震动; 石油运移; 边界; 孔隙; 喉道; 剩余压力; 压力梯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天然和人工地震动使地下孔隙流体瞬时产生相对于地层介质的加速运动趋势,即产生了作用于流体的瞬时冲力。在不考虑质量扩散力条件下,本文以岩石孔喉结构理想模型和充填其中的石油受力分析为基础,对水平、垂向两地震动作用方向上,促进石油运移时的油柱长度、孔隙、喉道等边界条件进行了分析,并考虑了静水常压和异常压力两种地层状态下的情况。研究表明,在无裂缝作为运移通道的条件下,地震动作用可以使油柱在岩石破裂前,突破一定岩石孔隙结构的喉道发生运移。对该地震动促进石油运移模式的边界条件分析认为,小孔喉比值、大半径孔隙和连续一定长度的油柱利于油柱突破喉道运移的发生,油柱在水平向地震动作用于静水常压地层、垂向地震动作用于静水常压地层、水平向地震动作用于低过剩压力梯度地层、垂向地震动作用于高过剩压力梯度地层等4种情况下,地震动促使运移发生的难度依次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531 / 153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作用的地块运动和连续变形耦合模型 [J].
张培震 ;
甘卫军 ;
沈正康 ;
王敏 .
地质学报, 2005, (06) :748-756+875
[2]   油水井异常变化机理与天然地震前兆 [J].
徐守余 ;
孙万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4) :98-99
[3]   海城、唐山两大地震前后油井生产动态的变化 [J].
吴起林 ;
刘安建 .
地震学报, 1983, (04) :461-466
[4]  
A. Gudmundsson.Fluid overpressure and flow in fault zones: field measurements and models[J].Tectonophysics,2001(1)
[5]  
Agust Gudmundsson.Fluid overpressure and stress drop in fault zones[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999
[6]  
O.L. Kouznetsov,E.M. Simkin,G.V. Chilingar,S.A. Katz.Improved oil recovery by application of vibro-energy to waterflooded sandstones[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8(3)
[7]  
James T Rutledge,W.Scott Phillips,Barbra K Schuessler.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using oil-production-induced microseismicity, Clinton County, Kentucky[J].Tectonophysics,1998(1)
[8]  
曾溅辉,金之钧等著.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物理模拟[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9]  
包 茨主编.天然气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0]  
罗蛰谭主编.油层物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