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隐性收入比较研究及范式创新

被引:4
作者
孙浩进 [1 ,2 ]
樊欣 [2 ,3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3] 中共中央党校
关键词
隐性收入; 博弈论; 权力寻租; 垄断收益;
D O I
10.16011/j.cnki.jjwt.2012.07.029
中图分类号
F812.42 [税收];
学科分类号
020203 ;
摘要
隐性收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世界各国共同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大量的非公开隐性收入,但无法反映在调查数据中,结果是显著扩大了收入差距,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巨额隐性收入的"灰色效应"包括经济失衡效应、社会矛盾效应、政治风险效应、学术失真效应。必须坚决治理隐性收入、调节社会分配差距,才能消除上述"灰色效应"。因此,构建一个较系统、全面的隐性收入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博弈论是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的理论,而隐性收入亦是由不同利益关系的个人和群体的交易行为所产生。博弈论可以作为分析社会隐性收入的分析工具。因此,可以构建交叉学科研究的新范式,运用经济博弈论来剖析隐性收入成因,建立系统的隐性收入分析框架,为治理隐性收入提供理论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隐性收入差距刍议.[N].沈时伯;.光明日报.2007,
[2]   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从哪里找 [J].
赵人伟 .
同舟共进, 2010, (09) :20-22
[3]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 [J].
王小鲁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3) :23-27+37
[4]   灰色收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 [J].
王小鲁 .
中国改革, 2007, (07) :9-12
[5]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 [J].
李实 ;
罗楚亮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2) :111-120
[6]   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 [J].
陈宗胜 ;
周云波 .
经济研究, 2001, (04) :14-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