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方法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

被引:15
作者
李士成 [1 ,2 ]
何凡能 [1 ]
张学珍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森林覆被; 网格化方法; 东北地区; 历史时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09 [];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具有空间信息的历史土地覆被数据集是研究土地覆被变化气候与生态效应的基础数据。本文在潜在植被数据和现代遥感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地垦殖前森林植被可能的分布范围;遴选并量化了影响我国土地宜垦性的主导因子,评估了省域尺度上土地的宜垦性;构建了以土地宜垦性为权重的历史森林覆被网格化重建模型(网格大小为10 km×10km);重建了我国东北三省1780年和1940年网格化的森林覆被。结果表明:基于省域森林面积数据,该方法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时期森林空间格局;与2000年遥感有林地空间数据对比分析显示,模型重建结果与遥感数据绝对误差的单样本t检验相伴概率(双尾)为0.12,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模型重建结果与遥感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网格化重建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同时,重建结果准确性评估也表明:1780年重建结果在县域尺度上的相对误差在-30%30%之间的县级政区有99个,占县级政区总数(不含无值区)的74.44%,总体误差相对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312 / 32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北宋中期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重建 [J].
何凡能 ;
李士成 ;
张学珍 .
地理学报, 2011, 66 (11) :1531-1539
[2]   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 [J].
叶瑜 ;
方修琦 ;
张学珍 ;
曾早早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1 (05) :137-144
[3]   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 [J].
叶瑜 ;
方修琦 ;
任玉玉 ;
张学珍 ;
陈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3) :340-350
[4]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J].
何凡能 ;
葛全胜 ;
戴君虎 ;
林珊珊 .
地理学报, 2007, (01) :30-40
[5]   中国近代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J].
李巧萍 ;
丁一汇 ;
董文杰 .
气象学报, 2006, (03) :257-270
[6]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 [J].
封志明 ;
刘宝勤 ;
杨艳昭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1) :35-43
[7]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J].
叶笃正 ;
符淙斌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 (05) :336-341
[8]   中国林地资源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J].
徐新良 ;
刘纪远 ;
庄大方 ;
张树文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01) :41-46
[9]   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 [J].
樊宝敏 ;
董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04) :60-65
[10]   中国气候生产潜力区划的探讨 [J].
陈明荣 ;
龙斯玉 .
自然资源, 1984, (03) :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