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提取物ZG对副流感病毒1型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郭姗姗
黄洋
赵晔
高英杰
巩文峰
崔晓兰
机构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关键词
栀子提取物ZG; 副流感病毒1型; 膜电位; Na+-K+-ATP酶活性; 膜流动性;
D O I
10.13242/j.cnki.bingduxuebao.001840
中图分类号
R285.5 [中药实验药理];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为了探讨栀子提取物ZG抗病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观察了栀子提取物ZG对副流感病毒1型(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膜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的影响。以氯化乙酰胆碱为阳性对照,采用荧光探针Di-BAC4(3)标记Hep-2细胞膜电位,借助流式细胞仪检测膜电位;定磷法,分光光度计检测Na+-K+-ATP酶活性;荧光探针NBD-C6-HPC标记细胞膜磷脂,以荧光漂白恢复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膜流动性。结果显示: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下降,处于超极化状态;膜Na+-K+-ATP酶活性显著增加,膜流动性显著降低。栀子提取物ZG作用后,对宿主细胞膜的超极化状态没有明显影响;对膜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而对膜流动性则有明显的恢复作用。阳性对照药乙酰胆碱能明显改善病毒感染后膜电位的超极化状态。PIV-1感染后膜电位、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等细胞膜能态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为病毒感染的生物学机制之一;栀子提取物ZG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来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而与膜电位和膜Na+-K+-ATP酶活性等能态来源的环节可能无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84 / 38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栀子提取物ZG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后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J].
王秀坤 ;
郭姗姗 ;
黄洋 ;
赵晔 ;
高英杰 ;
巩文峰 ;
崔晓兰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6, (11) :1005-1008
[2]   栀子提取物ZG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细胞吸附的影响 [J].
郭姗姗 ;
王秀坤 ;
张媛媛 ;
高英杰 ;
黄洋 ;
赵晔 ;
巩文峰 ;
崔晓兰 .
病毒学报, 2006, (03) :198-202
[3]   病毒离子通道——一种新的抗病毒靶 [J].
袁玉华 ;
王学谦 ;
耿运琪 ;
陈启民 .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4, (10) :861-864
[4]  
Seizure; Neuron Loss; and Mossy Fiber Sprouting in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Infected Organotypic Hippocampal Cultures.[J].Su‐FenChen;Chiung‐ChunHuang;Hung‐MingWu;Shun‐HuaChen;Ying‐ChingLiang;Kuei‐SenHsu.Epilepsia.2004, 4
[5]  
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M].李琦涵;姜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