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Pliopithecus的发现(英文)

被引:11
作者
吴文裕
孟津
叶捷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4] 纽约
[5] 北京
关键词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 中中新世; 哈拉玛盖组; 上猿;
D O 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3.01.007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1997和 1 998年的野外工作期间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中中新世哈拉玛盖组的底部第二砂层中发现了 4枚上猿牙齿。两枚显然是属于同一个体的左m2和m3发现于 980 1 7地点 ,地理坐标为 46°39.997′N ,88°30 .41 2′E。另一枚左下第一门齿和左上第四前臼齿产自该地点附近的同一砂层中。这是在中国境内、也是亚洲的第二个上猿化石地点。该 4枚牙齿中 ,下门齿可能与m2、m3属同一个种。m2刚开始经受磨蚀 ,m3则刚萌出齿槽。它们不同于所有已知种 (P .zhanxiangi、P .vindobonensis、P .antiquus、P .platyodon和P .priensis)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唇侧有一个很深的、间于下原尖和下次尖的漏斗状小坑。该坑由前次脊 (prehypocristid)、下次尖前方的斜脊的唇侧分支和沿下原尖唇侧壁向下延伸的一条脊所围成。此外 ,m3稍短于m2。在其他形态特征方面 ,新疆的种又以m2和m3尺寸较小、齿尖较低、齿脊较锐、近中凹和远中凹发育、釉面褶皱和唇侧齿带很发育而不同于我国宁夏同心的Pliopithecuszhanxiangi;以m2和m3的冠面较短宽且有很发育的上猿三角与P .vindobonensis区分 ;其m2和m3的尺寸明显大于P .antiquus。但在尺寸和其他形态上与P .platyodon很相似。铁尔斯哈巴合的m2、m3和下门齿应代表上猿属内的一个新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新疆乌伦古河地区第三系简介 [J].
叶捷 ;
吴文裕 ;
孟津 ;
不详 .
地层学杂志 , 2001, (03) :193-200
[2]   宁夏同心发现的一颗上猿牙齿 [J].
邱占祥 ;
关键 .
人类学学报, 1986, (03) :201-20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