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识别的几率:非法取证程序性制裁的构成性前提

被引:12
作者
刘忠
机构
[1] 上海同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几率; 非法取证; 程序性制裁; 前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消除非法取证,刑事诉讼法构建了实体性制裁和程序性制裁相结合的二元制裁体系,但实践中的根本改观并未显现。原因在于忽视了程序性违法行为被识别的几率,这是制裁启动的构成性前提。提高识别几率的诸措施因为刑事政策在正当程序和社会控制之间的遴选,不能按照一维目的实现。在信息不充分的给定条件下,程序性制裁的激励效果弱于实体性制裁。
引用
收藏
页码:285 / 302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经济与社会[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德) 韦伯 (Weber, 2010
  • [2] 时政文献辑览[M]. 人民出版社 , 新华月报社, 2009
  • [3] 法律监督与公平正义[M].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贾春旺, 2008
  • [4] 怀疑论、知识与辩护[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徐向东著, 2006
  • [5] 法院与宪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阿奇博尔德·考克斯(ArchibaldCox)著, 2006
  • [6] 共和国大审判[M]. 当代中国出版社 , 沈国凡采写, 2006
  • [7] 刑事诉讼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林钰雄, 2005
  • [8] 日本刑事诉讼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松尾浩也, 2005
  • [9] 侵权法的经济结构[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威廉·M.兰德斯(WilliamM.Landes),(美)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A.Posner)原著, 2005
  • [10] 间谍王[M]. 团结出版社 , (美)魏斐德(FredericWakeman)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