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与“从后思索”

被引:4
作者
何中华
机构
[1]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
“新唯物主义”; “立脚点”; “从后思索”; 反思; 实然; 应然;
D O I
10.14112/j.cnki.37-1053/c.2013.07.016
中图分类号
A81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501 ; 030504 ;
摘要
作为"新唯物主义""立脚点"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实际上是指人性化了的社会和"合乎人性的人"。"新唯物主义"之所以必须立足于它,说到底乃是由马克思所特有的"从后思索"的运思方式决定的。在马克思的思想建构中,这种运思方式有着诸多的体现。"从后思索"中所谓的"后",既是实然意义上的,也是应然意义上的。马克思的这种运思方式固然是由哲学本身的反思性质决定的,是这种反思性质的要求和体现,但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及其特点。人的历史本身是人以其实际地存在现实地生成着的过程,由此决定了只有通过已然的和将然的"结果",才能以反思的方式重建并再现人的存在本身的生成史。对真正历史性的发现,注定了马克思对"从后思索"方法的选择,并由此决定了他的历史叙事不是直观的,而是内在地蕴含着一个反思的层面。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2]   关于恩格斯对《费尔巴哈论纲》的若干修改 [J].
纪玉祥 .
哲学研究, 1982, (10) :30-36
[3]  
美学拾穗集.[M].朱光潜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2,
[6]  
法哲学原理.[M].(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59,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K·Marx);[德]恩格斯(F·Engeis)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