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氮沉降增加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对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44
作者
钟晓兰 [1 ]
李江涛 [2 ,3 ]
李小嘉 [2 ]
叶永昌 [4 ]
刘颂颂 [4 ]
徐国良 [2 ]
倪杰 [2 ]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不详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团聚体; 酶活性; 相对活性指数; 林地土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2 [土壤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氮沉降增加改变了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物质输入,影响土壤生物及酶活性,而土壤团聚体内相对稳定的微域生境可能减弱或延缓土壤生物和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强度。以广东省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荷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模拟N沉降方法,分析了2011年12月到2012年11月一年内氮沉降增加条件下表层混合土壤和土壤团聚体内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旨在理解氮沉降增加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对表层混合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的抑制作用不显著,而酸性磷酸酶受氮沉降显著影响,表现为低氮(50 kg N hm-2a-1)促进,高氮(300 kg N hm-2a-1)抑制的规律。表层土壤团聚体内脲酶活性随氮沉降增加而降低,N300处理显著低于对照;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氮沉降增加先降低后增加,N100处理最低,分别比其他处理降低了6.46%—25.53%和42.33%—68.25%。试验区内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内酶活性高于混合土壤,且随团聚体粒径增加酶活性均为先增加后降低。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3种酶活性均以2—5 mm最高,但脲酶、酸性磷酸酶在各团聚体粒径间差异不显著,蔗糖酶活性2—5 mm显著高于5—8 mm。土壤酶相对活性指数和相对活性综合指数结果显示,超过85%的团聚体粒径内的相对酶活性指数大于1,而土壤酶相对活性综合指数均大于1。以上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对其团聚体内的土壤酶活性有隔离保护作用,但其隔离保护效果与酶的种类和土壤团聚体粒径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422 / 143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 [1] 模拟氮沉降对木荷人工幼林地土壤氮素、碳素和微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
    蔡玉婷
    黄永芳
    张太平
    肖辉林
    李跃林
    [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 (05) : 755 - 760
  • [2]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沈芳芳
    袁颖红
    樊后保
    刘文飞
    刘苑秋
    [J]. 生态学报, 2012, 32 (02) : 517 - 527
  • [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氮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周晓兵
    张元明
    陶冶
    张丙昌
    [J]. 生态学报, 2011, 31 (12) : 3340 - 3349
  • [4]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慈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根生物量的影响
    涂利华
    胡庭兴
    张健
    李仁洪
    何远洋
    田祥宇
    肖银龙
    景建飞
    [J]. 生态学报, 2010, 30 (09) : 2286 - 2294
  • [5]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
    刘兴诏
    周国逸
    张德强
    刘世忠
    褚国伟
    闫俊华
    [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01) : 64 - 71
  • [6] 太湖地区水稻土不同粒级团聚体中酶活性对长期施肥的响应[J]. 牛文静,李恋卿,潘根兴,宋祥云,李志鹏,刘晓雨,刘永卓.应用生态学报. 2009(09)
  • [7] 长期垄作免耕对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氮素形态分布的影响
    曹良元
    张磊
    蒋先军
    苏海锋
    石杰
    李楠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4) : 824 - 830
  • [8]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
    宋学贵
    胡庭兴
    鲜骏仁
    肖春莲
    [J]. 生态学报, 2009, 29 (03) : 1234 - 1240
  • [9]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的响应
    王晖
    莫江明
    鲁显楷
    薛璟花
    李炯
    方运霆
    [J]. 生态学报, 2008, (02) : 470 - 478
  • [10] 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
    邱莉萍
    张兴昌
    张晋爱
    [J]. 生态学报, 2006, (02) : 364 -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