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肠道病原菌多重PCR-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5
作者
尤元海
曾浔
过玮
尹焱
张茂俊
张建中
机构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诊断室
关键词
肠道病原菌; 多重PCR; 基因芯片;
D O I
10.13523/j.cb.20091215
中图分类号
Q78 [基因工程(遗传工程)];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836 ; 090102 ;
摘要
目的:建立并初步评价一种针对重要肠道病原菌的多重PCR-基因芯片检测方法。方法:对筛选出的特异引物进行多重PCR优化,将引物分别按种属内混合和种属间混合的方案排查引物间的竞争性抑制现象,再将不同菌属的模板混合,用相对应的混合引物扩增,探寻高效特异的引物组合。分别掺入和不掺入荧光素,验证其对混合PCR反应的影响,并与芯片杂交,探寻多重PCR扩增效率对芯片杂交的影响。分析不同数量引物组合产生的杂交结果,筛选出无交叉反应的最优引物组合。结果:种属内引物混合均得到特异性扩增结果。种属间混合霍乱弧菌和空肠弯曲菌得到部分预期条带,随着混合引物数量的增加,交叉抑制现象也增多。杂交信号强度随多重PCR扩增效率的增加而增强。反应中掺入荧光素的扩增条带产量低于无荧光素的产物。可将35对混合引物拆成3个体系分别标记样品,以避免假阴性结果。结论:PCR反应中掺入荧光素降低扩增效率和杂交效率,但并不影响对杂交结果的判读和数据分析。基因芯片杂交信号强度取决于多重PCR的扩增效率。肠道病原菌多重PCR-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混合PCR可以分别按照种属内和种属间的引物组合方案用于多病原的筛检。该基因芯片检测可以采用3个引物体系完成样品标记。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A novel DNA microarray for rapid diagnosis of enteropathogenic bacteria in stool specimens of patients with diarrhea [J].
You, Yuanhai ;
Fu, Chunxiang ;
Zeng, Xun ;
Fang, Daishan ;
Yan, Xiaomei ;
Sun, Baochun ;
Xiao, Di ;
Zhang, Jianzhong .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08, 75 (03) :566-571
[2]   Optimization of microbial DNA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from raw wastewater samples for downstream pathogen detection by microarrays [J].
Lemarchand, K ;
Berthiaume, F ;
Maynard, C ;
Harel, J ;
Payment, P ;
Bayardelle, P ;
Masson, L ;
Brousseau, R .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05, 63 (02) :115-126
[3]   基因芯片检测常见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研究与评价 [J].
毛正果 ;
郑浩轩 ;
王新颖 ;
林世永 ;
孙勇 ;
姜泊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8, (10) :809-812
[4]   基因芯片检测肠道致病菌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J].
靳连群 ;
李君文 ;
晁福寰 ;
王升启 ;
王新为 ;
郑金来 ;
宋农 ;
古长庆 .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4, (01) :23-2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