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巴沟流域泥沙输移比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17
作者
刘纪根 [1 ]
蔡强国 [2 ]
张平仓 [1 ]
机构
[1] 长江科学院 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泥沙输移比; 次暴雨; 地貌形态因子; 降水水文因子;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07.05.015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本文以团山沟单元小流域作为流域系统产沙的源地,将其它中小流域输沙模数与单元小流域侵蚀模数之比定义为泥沙输移比,系统的研究了岔巴沟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降水水文影响因子和地貌形态因子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从长远来看,流域系统的侵蚀与产沙可达到平衡,但就次降雨或年度而言,流域系统经常处于泥沙滞留和滞留的泥沙重新侵蚀搬运的状态,降雨量、径流系数、降雨时间、水流平均含沙量能很好的表达岔巴沟各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在考虑地貌形态因子的影响后,得到了岔巴沟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的降水水文因子与地貌形态因子关系的综合表达式。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黄土地区一次暴雨产沙数学模型的研究 [J].
曹文洪 ;
张启舜 ;
姜乃森 .
泥沙研究, 1993, (01) :1-13
[2]  
Sediment routing for agricultural watersheds. Williams J R. Water Resources . 1975
[3]   山区流域泥沙输移比计算公式 [J].
张光科,刘东,方铎 .
成都科技大学学报, 1996, (06) :85-90
[4]   泥沙输移比问题的分析研究 [J].
王协康 ;
敖汝庄 ;
喻国良 ;
方铎 .
四川水力发电, 1999, (02) :18-22+69+92
[5]   论流域产沙量计算中的泥沙输移比 [J].
牟金泽 ;
孟庆枚 .
泥沙研究, 1982, (02) :60-65
[6]  
Delivery of suspended sediment and pollutants from nonpoint sources during overland flow. Novotny V. Water Resource Bulletin . 1980
[7]  
The sediment delivery problem. Walling,D.E.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 1983
[8]  
Sediment source areas,delivery ratios and influencing morphological factors. Roehl J E. . 1962
[9]  
黄河粗泥沙来源及侵蚀产沙机理研究文集[M]. 气象出版社 , 陈永宗主编,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