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杂交F_1代同工酶分析

被引:4
作者
陈春林
机构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茶树,杂交育种,同工酶,杂种优势;
D O I
10.13305/j.cnki.jts.1996.01.006
中图分类号
S571.1 [茶];
学科分类号
0902 ; 090203 ;
摘要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技术,对英红一号和乐昌白毛茶、英红九号和黄叶水仙两组正反杂交组合的103株F_1代及其亲本进行了过氧化物酶(POX)和酯酶(EST)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在杂种F_1代同工酶酶谱中出现了“互补带”和“杂交带”。对利用同工酶进行F_1代早期鉴定、杂种优势预测及杂交组合亲本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利用同工酶预测F_1代中有15株具有杂种优势,其中有3株尤为突出。证明在茶树杂交育种亲本组合的选择中,双亲之间同工酶的差异越大,产生“互补带”和“杂交带”的概率就越大,也越易获得杂种优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茶树秋梢芽、叶间几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J].
黄惠华 ;
陈兴琰 ;
陈国本 ;
王建国 .
茶叶科学, 1986, (01) :49-54
[2]   柑桔杂种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J].
张进仁 ;
吴安仁 ;
王大元 .
中国柑桔, 1983, (03) :13-15
[3]   白菜不同杂交组合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J].
李玉湘 .
园艺学报, 1980, (04) :43-48
[4]   同工酶与玉米杂种优势研究——Ⅰ.营养生长期杂种与其亲本的比较 [J].
李继耕 ;
杨太兴 ;
曾孟潜 .
遗传, 1979, (03) :8-11+49
[5]  
同工酶技术及其应用[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胡能书,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