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国观”在新世纪的三次转换

被引:4
作者
吴旭
机构
[1]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学院
关键词
中国观; 主导情绪; 话语体系; 历史坐标; 周刊; 英国; 封面文章;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西方人; 封面报道; 外交事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2 [对外关系]; D81 [国际关系];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21世纪刚刚过去15年,从世界史研究的角度看,时间跨度太小,还不足以沉淀出具有历史影响力的大型思想体系和脉络。但对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来说,这是一个东西方"实力架构"和"心理平衡"同时被打破、历史坐标体系和观念话语体系同时被重整的裂变期。西方对于中国的认知和观感,逐渐褪去了文化的油彩和种族的固有印记,而露出了政经实力比拼和地缘军事对峙的内核。"西方中国观"在新世纪的沿革大致可划分为半敌半友期(2000-2005年)、亦敌亦友期(2005-2009年)和实敌虚友期(2009年-至今)。在第一阶段,西方中国观的主导情绪中,混杂着惊讶、质疑和傲慢这三重色彩;而第二阶段主导西方学术界、新闻界、决策界集体情绪的三条主线是震惊、反思和恐惧;第三阶段则分别是恐慌、警觉和失落。回首总结15年中西方关系的折冲,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中西方之间的融合和合作越来越深,而中西方之间的隔膜和疑虑也越来越重。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6+59+1 +59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