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张强
刘春玲
朱诚
姜彤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4] 南京
关键词
环境变迁; 新石器时代文化; 人类活动; 全新世以来; 长江三角洲地区;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4.04.002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搜集的泥炭、贝壳砂堤、埋藏古树的测年数据 ,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点的测年资料以及海拔高程等的分析表明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生态环境变迁有密切关系 ,表现出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适应。马家浜时期气候潮湿 ,地面水域扩大 ,房屋大多以干栏式为主 ,而且遗址大多分布在山坡和湖汊岸边稍高的岗地、土墩上 ;崧泽文化期湖泊沼泽比较多 ,遗址多建于河湖间高爽处 ;良渚文化时期泥炭埋藏点的分布较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少 ,而且距离湖泊较远 ,表明当时地理环境有所好转 ,适宜人类生活的空间变得更为宽广 ,遗址的分布开始分散。对古遗址高程以及埋藏古树、泥炭14 C年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高程与地面水域扩张和缩小状况相一致。同时 ,研究结果也表明影响人们居住地高低的因素较多 ,先人们的“择高而居”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部分地防止海水倒灌及台风和洪水灾害的侵害而采取的一种解决手段 ,而不是全部 ,如良渚文化时期部分高遗址点是出于宗教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太湖流域全新世气候海面短期振荡事件及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J].
于世永 ;
朱诚 ;
王富葆 ;
李弘 .
地理科学, 2000, (04) :331-336
[2]   河姆渡聚落建筑浅析 [J].
潘欣信 .
南方文物, 1999, (02) :24-25+33
[3]   浙江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与河姆渡古人类 [J].
江大勇 ;
王新平 ;
郝维城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2) :114-119
[4]   上海地区史前文化时期环境的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J].
吴小平 .
华夏考古, 1998, (04) :43-46+40
[5]   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洪水泛滥 [J].
张明华 .
江汉考古, 1998, (01) :62-65
[6]   上海马桥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环境演变 [J].
于世永,朱诚,史威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8, (01) :58-64
[7]   南京宝华山地区全新世沉积环境研究 [J].
朱诚 ;
于世永 ;
张兵 ;
赵宁羲 ;
严苏宁 ;
王郡玉 ;
任黎秀 .
地理科学, 1997, (03) :62-67
[8]   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 [J].
朱诚 ;
于世永 ;
卢春成 .
地理学报, 1997, (03) :78-88
[9]   从古文化遗址看阳澄湖地区环境变迁与湖群形成 [J].
倪华 ;
吉磊 .
湖泊科学, 1997, (01) :35-40
[10]   太湖全新世沉积物有机联同位素的分布及其古气侯意义 [J].
王金权,刘金陵 .
古生物学报, 1996, (02) :23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