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熟大豆脂肪酸的形成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7
作者
马淑英
梁歧
宋慧
陈树宁
张鸣镝
机构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长春
[2] 吉林农业大学
关键词
大豆; 种子; 脂肪酸; 气象因素; 相关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0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超早熟大豆种子形成过程中,脂肪酸各组分的变化各异。开花后16~20d 时,硬脂酸(18∶0)、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棕榈酸(16∶0)、油酸(18∶1)及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开花后20~23d 时,亚麻酸(18∶3)相对含量又增加,棕榈酸(16∶0)相对含量下降,以后随种子的发育,棕榈酸(16∶0)、硬脂酸(18∶0)和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油酸(18∶1)介于其间。开花后天数与棕榈酸(16∶0)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16∶0)及硬脂酸(18∶0)呈显著、极显著的负相关,亚麻酸(18∶3)与硬脂酸(18∶0)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油酸(18∶1)、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平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与硬脂酸(18∶0)、亚麻酸(18∶3)、饱和脂肪酸(棕榈酸+ 硬脂酸)呈极显著、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18∶2)及不饱和脂肪酸(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呈显著的负相关;平均最低气温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2]   开花至鼓粒期干旱对大豆籽粒化学品质的影响 [J].
张敬荣,高继国,李辰仁,郑慧琴,李文芙,朱祥春 .
大豆科学, 1996, (01) :84-90
[3]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J].
吕景良 ;
邵荣春 ;
吴百灵 ;
梁岐 ;
吴桂荣 .
作物学报, 1990, (04) :349-356
[4]   甘蓝型油菜种子主要脂肪酸气象生态效应及数学模型的研究 [J].
沈惠聪 ;
江宇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0, (01) :71-78
[5]   蚕豆籽粒充实期间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 [J].
金桓先 ;
陈如梅 .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88, (03) :217-220
[6]   大豆脂肪酸及其组成成分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J].
李永忠 .
大豆科学, 1987, (03) :203-208
[7]   我国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J].
胡明祥 ;
梁歧 ;
孟祥勋 .
吉林农业科学, 1986, (01) :12-17
[8]  
作物生物化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韩锦峰,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