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拉裂式崩塌破坏机制研究

被引:38
作者
王根龙 [1 ,2 ]
伍法权 [2 ]
祁生文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岩腔; 悬臂梁; 崩塌; 稳定系数; 岩质边坡;
D O I
10.16285/j.rsm.2012.s2.009
中图分类号
P642.21 [崩塌];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悬臂-拉裂式崩塌是崩塌类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常发育于近水平层状的陡峻岩质边坡,在我国的西南和西北山区以及三峡库区,该类危岩体的数量多且崩塌发生频率高。调查研究表明,差异风化剥蚀、河流侧蚀、海水浪蚀、碳酸盐溶蚀等作用是岩质边坡产生凹进岩腔和凸出悬臂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在调查基础上,概化出厚层硬岩夹薄层软岩和薄层硬岩夹软岩两种悬臂梁崩塌破坏模式。根据悬臂梁最大弯曲应力计算理论,推导出岩腔极限深度计算公式,并结合岩石风化剥蚀速率,对悬臂梁危岩体产生破坏的时间进行了预测。通过岩腔极限深度计算公式的分析和悬臂梁崩塌野外调查结果,均表明岩腔极限深度与悬臂岩体厚度成正相关,而与顶部裂缝深度比成负相关。根据最大拉应力-抗拉强度比值分析法,推导出悬臂梁危岩体稳定系数计算公式,并给出其稳定性评价标准。通过典型算例,对文中方法的正确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公式简单和计算可靠等优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69 / 27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力学模型 [J].
张以晨 ;
佴磊 ;
沈世伟 ;
王洁玉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S1) :207-213
[2]   三峡库区软硬互层近水平地层高切坡崩塌研究 [J].
董金玉 ;
杨继红 ;
伍法权 ;
王东 ;
杨国香 .
岩土力学, 2010, 31 (01) :151-157
[3]   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J].
任光明 ;
夏敏 ;
李果 ;
刘昌 ;
张富荣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S1) (S1) :3193-3200
[4]   反倾层状岩体斜坡弯曲-拉裂两种失稳破坏之判据探讨 [J].
蒋良潍 ;
黄润秋 .
工程地质学报, 2006, (03) :289-294+429
[5]  
崩塌落石研究[J]. 胡厚田.铁道工程学报. 2005(S1)
[6]   三峡库区边坡结构及失稳模式研究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5, (02) :145-154
[7]   三峡库区危岩稳定性计算方法及应用 [J].
陈洪凯 ;
唐红梅 ;
王蓉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04) :614-619
[8]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研究 [J].
刘传正 ;
张明霞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9, (05) :524-528
[9]  
公路高边坡地质安全与减灾[M]. 科学出版社 , 陈洪凯, 2010
[10]  
Stability analysis of waterfall cliff face at Niagara Falls: An implication to erosional mechanism of waterfall[J] . Yuichi S. Hayakawa,Yukinori Matsukura.Engineering Geology . 20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