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长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破壁条件和产毒的初步研究

被引:7
作者
陈勇
刘洁生
罗瑛
杨维东
黄海山
机构
[1]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 破壁率; 毒力; 生长期;
D O I
10.16241/j.cnki.1001-5914.2002.03.006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目的 研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的生长曲线及其在不同生长期分泌的麻痹性贝毒素(paralytic shelfish poisoning,PSP)的毒性大小,定量分析和比较冻融和超声波两种方法的破壁率及其优劣,为麻痹性贝毒提取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抽滤方法收集细胞,冻融和超声波两种方法进行破壁,对处于不同生长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细胞毒性检测和对比研究。结果 塔玛亚力山大藻的生长经历了延滞期(0~9d)、指数期(10~18d)和稳定期(19~22d)3个生长阶段。指数期细胞生长速度最快,然而,毒力最强的细胞是在培养时间为21d的稳定期,即9.43×10-6鼠单位/细胞(MU/cell)。经两种不同方法破碎后,延滞期细胞的毒性有很大差异,冻融后的细胞毒力比超声波破碎后的毒力大。此外,采用过滤方法收集细胞的回收率并不高(平均为69.0%)。结论 (1)在同一时期内,超声波破碎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具有降低细胞毒性的缺点;在相同生长条件和破壁条件下,延滞期细胞最容易破碎。(2)随着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毒性逐渐增大,延滞期细胞的毒性己很高,随后的指数期和稳定期细胞的毒性只有少量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7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几种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湾株)生长及其藻毒力影响 [J].
江天久 ;
黄伟建 ;
王朝晖 ;
骆育敏 ;
尹伊伟 ;
杞桑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0, (02) :151-154
[2]   水华束丝藻NH-5株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几个相关问题的研究 [J].
金传荫 ;
何家菀 ;
朱家明 ;
刘永定 ;
宋立荣 ;
朱运芝 ;
郭厚良 .
水生生物学报, 2000, (01) :94-96
[3]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研究 [J].
郑淑贞 ;
林晓 ;
林慧贞 ;
陈海生 .
海洋与湖沼, 1998, (05) :477-481
[4]   Standardized extraction method for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in phytoplankton [J].
Ravn, H ;
Anthoni, U ;
Christophersen, C ;
Nielsen, PH ;
Oshima, Y .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1995, 7 (06) :589-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