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域中的道德生产力——兼驳“泛生产力论”的观点

被引:6
作者
张志丹
机构
[1] 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马克思基本精神; 道德生产力; 知识; 要素;
D O I
10.15995/j.cnki.llxyj.2008.04.008
中图分类号
B82-053 [道德与经济];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道德生产力范畴是学术研究开拓创新的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逻辑之间合力的结晶。它符合马克思的文本,尤其是契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道德生产力所具有的特殊内核及其要素,决定其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中的独特地位,而日常意识正由于不具有这些特质而不能纳入精神生产力范畴。因此,强调道德生产力不仅不会引起所谓"泛生产力化",而且可以带来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J].
王小锡 ;
王露璐 .
南京社会科学, 2006, (06) :34-37
[2]   道德与精神生产力 [J].
王小锡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1, (02) :172-176
[3]   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依据 [J].
王小锡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2) :9-12
[4]   经济哲学的三个概念 [J].
俞吾金 .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02) :86-90
[5]   对“道德生产力”的诘问 [J].
高兆明 .
哲学动态, 1999, (01) :42-43
[6]   再谈“道德是动力生产力”──答周荣华同志 [J].
王小锡 .
江苏社会科学 , 1998, (03) :177-180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分析 [J].
王小锡 .
南京社会科学, 1994, (06) :1-5
[8]   经济伦理学论纲 [J].
王小锡 .
江苏社会科学, 1994, (01) :17-20
[9]  
伦理经济学原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PeterKoslowski)著, 1997
[10]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 商务印书馆 , (美) 诺思,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