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血浆中血栓标志物及凝血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9
作者
霍梅
徐勇
何林
余涟
龚文胜
崔红
叶素丹
毛维玉
机构
[1]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检验科
关键词
脑梗死; 凝血酶; 凝血酶原; 生物学标记; 抗凝血酶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凝血分子标志物和常规凝血指标的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蛋白C(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与健康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F1+2、TAT、D-D、vWF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高,而PT、APTT、TT、PC和A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呈高凝状态,凝血酶原活性增强,凝血酶生成增多,纤溶活性增强,抗凝系统活化不足,同时内皮细胞损伤在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系统激活和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F1+2、TAT、D-D、vWF等凝血分子标志物可以作为脑梗死的诊断指标,而常规的凝血指标不能反映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
引用
收藏
页码:868 / 869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急性脑梗死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的研究 [J].
张锦丽 ;
贺茂林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07) :529-530
[2]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王振义等主编,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