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际社会总产值差距的经验分析——基于中国309个村的调查

被引:3
作者
吴仲斌
宋洪远
机构
[1]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
社会总产值; 差距;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07.11.007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本文基于1995~2006年的村调查数据,以村为研究单位,运用简单平均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中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进行了测度,并进行产业和地区分解。研究发现:(1)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非常大,而且社会总产值差距远大于居民纯收入差距。全国地区间的差距主要是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中部与西部的差距非常小,且西部有赶超中部之势。这种状况12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2)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从产业结构看,主要归咎于第二产业差距的贡献,第二产业贡献大是因为第二产业的集中率和第二产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都很高;从地区结构看,主要归咎于组间差距和东部内部差距的贡献;东部贡献大是因为其总产值差距大和总产值水平高。这种状况12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3)对于各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东部和中部主要归咎于第二产业差距的贡献,西部主要归咎于农业差距的贡献;东、中、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的作用都是差距促增,农业的作用都是差距促减;东部第三产业的作用是差距促减,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作用是差距促增。全国农村总体上逐步形成东部明显以第二产业为主、中部则是农业和第二产业并重、西部明显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产业格局,出现了显著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化趋势。东部各产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促进发展态势,西部也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中部则存在明显的"塌陷"现象。(4)东、中、西部地区比较表明,农村社会总产值越高的地区,社会总产值差距越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越高的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集中率越大,但各地区农业产值的集中率都比较小。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农业之间的比较表明,各地区产业发展成熟度与产业产值集中率之间都呈倒"U"型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2+75 +7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唐平 .
管理世界, 2006, (05) :69-75
[2]   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J].
刘慧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04) :71-75
[3]   农村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差异 [J].
王爱琴 .
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2001, (03) :100-103
[4]   农村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差异 [J].
郭明申 ;
苏文忠 .
中国统计, 1998, (10) :24-26
[5]   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 [J].
万广华 .
经济研究, 1998, (05) :37-42+50
[6]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与区域差异 [J].
魏后凯 .
中国农村经济, 1997, (05) :56-60
[7]   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分解 [J].
魏后凯 .
经济研究, 1996, (11) :66-73
[8]   乡镇企业与农村地区差距 [J].
郭玮 .
农业经济问题, 1996, (06) :32-35
[9]   改革以来中国省内地区差异的变迁 [J].
杨大利 .
中国工业经济, 1995, (01) :62-67
[10]   非农产业活动对农户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J].
朱玲 .
经济研究, 1992, (03) :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