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与现代人的境况 涂尔干的“自杀类型学”及其人性基础

被引:20
作者
赵立玮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涂尔干; 自杀类型学; 人性两重性; 道德教育; 个体主义;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14.06.007
中图分类号
C913.9 [其他社会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02 ;
摘要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提出的"自杀类型学"是他对自杀研究做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他通过自杀的社会类型展开的广泛解释和论述,是和其著作中的一些实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本文检视了这个类型学的一些关键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涂尔干的人性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强调了涂尔干社会理论的人性基础;这种分析也表明,涂尔干的自杀类型学是他继《社会分工论》之后对个体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推进。另外,涂尔干通过对作为社会事实的"自杀潮"的独特的社会病理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因此,《自杀论》的经典意义在于其将理论图式与时代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范式,这充分体现了古典社会理论的本质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39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Turning Anomie on its Head: Fatalism as Durkheim's Concealed and Multidimensional Alienation Theory*.[J].Gabriel A.Acevedo.Sociological Theory.2005, 1
[2]  
哲学讲稿.[M].(法) 涂尔干; 著.商务印书馆.2012,
[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马克斯·韦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78-7-301-21040-6
[4]  
道德教育.[M].(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著;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M].(法) 涂尔干 (Durkheim;E.) ;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作为文化机制的俄国自杀问题.[M].(美)伊琳娜·帕佩尔诺(IrinaPaperno)著;杜文鹃;彭卫红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7]  
孟德斯鸠与卢梭.[M].(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著;李鲁宁;赵立玮;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  
西西弗的神话.[M].(法)加缪著;杜小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梁敬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  
社会分工论.[M].(法)埃米尔·涂尔干(EmileDurkhem)著;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